振荡时效作用鉴定办法
5 作用鉴定办法
5.1 参数曲线观测法。
5.1.1 可根据振荡时效中打印的时效曲线(a-t曲线)或振后扫频出线(a-n曲线)相对振前扫频曲线的变化来监测。
5.1.2 出现下列状况之一时,即可判别工件已达到时效作用。
a)a-t曲线上升后变平;
b)a-t曲线上升后下降然后变平;
c)a-n曲线振后加速度峰值比振前升高;
d)a-n曲线振后的共振频率比振前变小;
e)a-n曲线振后的比振前的带宽变窄;
f)a-n曲线共振峰有裂变现象发作。
5.2 工程尺度稳定性检测法
可将振后工件与不时效或热时效工件进行下列项目的比较:精加工后精度、长时间放置精度、加动载荷后精度、切开开释变形,成果应达到工艺要求。
5.3 剩余应力检测法
5.3.1 可使用X射线衍射法、盲孔法和磁测法。
5.3.2 检测点应选在工件的重点部位或有用振型的重点部位。
5.3.4 用振前剩余应力平均值(应力水平)、振后剩余应力平均值来计算消除率,焊接件的应力消除率应大于30%,铸、锻件、模具、机加工件的应力消除率应大于20%。
5.3.5 用振前各点剩余应力对其平均值的差值的最大值去比较振后的该最大值来衡量应力均化程度,振后的应小于振前的。